【要点释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旨在调整经济结构,使要素实现最优配置,提升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数量。需求侧改革主要有投资、消费、叁驾马车,供给侧则有劳动力、土地、资本、制度创造、创新等要素。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从今年开始,国家层面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已经进入关键期,有色金属行业开始有了向好的态势。为激发国内实体经济的调结构促发展,国家上半年已出台五批减税降费措施,并派员到各地进行“降低公司成本”大督查,努力实践“全年为公司减负超过1万亿元”的庄严承诺。中经有色金属6月份景气指数显示,在国家的全力支持下,有色产业已经超越“偏冷”进入“正常”区域,主营业务收入与增幅稳定,其中5月份有色金属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增长15.9%,更有一些有色公司因产物的价格持续上涨而利润翻番。
按理说有政府的支持,有员工的努力,有好的国际国内环境,有色公司能在上半年取得这样好的成绩,大家应该高兴才对。但从各家公司获得业绩的品质分析来看,笔者认为目前的很多有色公司还只是走出了低谷,远远没有达到走出困境的地步,大家只是在持续上涨的产物价格方面获得“量”的收益,要实现产物结构调整这样的脱胎换骨般的“质”的提升,还存在很多的内外在成本偏高及剥离的问题。
目前,谋求产物结构调整已成为众多有色实体公司的共识。不过从公司内部看,调整结构所付出的巨大投资成本也给公司带来严峻考验,这也就是为何国家那么急迫的、叁番五次要给实体公司减税降负的重要原因。因为调整产物结构,实现公司的转型升级,可不是仅仅对原有的设备小改小革就行的事情,而是需要一定的资金和技术的投入。其或对外并购进入新的产物领域,或自行购买新设备提升原来产物的质量,而这些投资资金和技术都算入公司的经营成本。毕竟很多有色公司都是一些传统的老国有老央企,他们身上的包袱重,资金也缺乏,本来新常态之下经营就十分困难,有调整产物结构的迫切之心,却无资金技术投入之力。这就意味着公司往往遭遇“双面夹击”——不投资进行大的技改,原有的产物无销路,经营成本会持续上涨,公司困境依旧;若公司进行大的投资进行技改项目的实施,却难以立竿见影,又会造成经营成本的攀升和盈利水平下降甚至亏损。
从公司外部看,尽管政府承诺为公司减负1万亿元,并且国家已经公布了中央和地方政府性基金及行政事业性收费目录清单,实现全国“一张网”动态化管理,从源头上防范乱收费,目的是不让已“瘦身”的制度性交易成本反弹。但国家决心很大,落实的困难也很大,要想让某些部门将嚼在嘴里的肉吐出来,确实还需要一个过程,更何况这1万亿元其中降费占60%以上。以公开的娃哈哈的缴费清单为例,经国家财政部、国家发改委调查核实,2015年哇哈哈集团及所属公司实际缴费项目为212项,缴费金额7412.07万元,其中的2项政府性基金、22项行政事业性、148项经营服务性收费,绝大多数都是应该废除的,我们有色行业的很多公司被收费的项目也是如此,这也就是为何国家如此大刀阔斧地降低公司成本,为实体经济输液输氧而公司却没有感觉的原因。另外,公司在转型中还有可能遇到知识产权风险,一旦公司研发的新技术推出后,竞争对手稍加改变就有可能突破技术封锁,使得首创公司不得不被迫跟抄袭者一起进行价格竞争。知识产权保护的薄弱,往往直接让公司的研发成本投入“打了水漂”,这就严重打击了研发者的积极性。
当然,这些偏高的运行成本不是不可降低的,这首先需要经营者的勇气和决断魄力。对产物结构调整,只要认得清,看得准,有利于公司长远发展,即使公司暂时出现一时困难,员工有不同的意见和看法,也值得一试。对于税费问题,必须认真分析国家“降低成本”政策的优惠,就一定能够为公司争取到利益的最大化,要让市场主体有更多“获得感”。面对有色产物新领域重新出现的风险和专利被“抄袭”的风险,这就需要公司内部的管理要跟得上,更需要公司的创新力量,公司才会越走越好。否则不破不立,不调结构不转型,公司发展的路子只会越走越窄。